外科骨伤科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9 10 11 12 下页 尾页 共12页/ 转到第

外科骨伤科介绍

吹花癣 更多...
  【吹花癣】即风癣。又称“桃花癣”。以其多发于春月,故名。由脾胃素虚,内蕴风热,复外受风邪所致。多生于颜面部,初似皮疹或小疮,甚则起片如云,抓之则生白屑,以妇女为多见。

疮疡 更多...
  【疮疡】是外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外科疾患一般可分为疮疡兴杂证两大类,疮疡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痰,流注,瘰历等。

虫斑 更多...
  【虫斑】由于虫积而继发于头面或颈部的糠状鳞屑样的皮肤病。皮损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淡白色斑,上覆有少量灰白色糠状鳞屑,多无自觉症状。类于单纯糠疹或白色糠粃疹。

肠痈 更多...
  【肠痈】前人把“大肠痈”和“小肠痈”统称为“肠痈”。多由湿热,气滞,血瘀等留注肠中,气血郁阻所致。大肠痈相当于急性阑尾炎,症见右下腹急痛,有明显的压痛或反跳痛,并可有寒热,自汗,恶心等症状。有的患者因右下腹剧痛,右腿屈曲,难以伸直,故又名“缩脚肠痈”;有的局部溃脓穿破,形成包块,则腹痛增剧,腹皮挛急,患者..

缠腰蛇丹 更多...
  【缠腰蛇丹】本病又名“缠腰火丹”,“蛇串疮”及“火带疮”等。是以生于腰肋间的庖疹,色红,形似蛇行,故名。多发于春秋季,起病突然,患部先有刺痛,或伴有轻度发热,疲乏等。多发于身体一侧,常见于腰肋部,其次为胸部,头部则较少见。发病时患部出现大小如绿豆或黄豆状的水庖,累累如串珠,排列成束带状。庖液初呈透明,以后..

瘭疽 更多...
  【瘭疽】指体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随处可生,尤多见于指端腹面,故与今称的瘭疽略有差异。多因外伤感毒,脏腑火毒凝结所致。其症初见皮肉中忽生红色硬肿,小如粟豆,大如梅李,渐次变黑,疼痛剧烈,溃后脓如豆汁,久则腐烂筋骨。一名“蛇瘴”。“掌心毒”的别称。

白屑风 更多...
  病名,又名面游风,钮扣风。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生于面上,初起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项后极痒,热湿甚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其治:血热风燥者宜凉血清热消风,方选消风散加减,或防风通圣丸;脾胃湿热者宜利湿清热,..

白驳风 更多...
  【白驳风】因皮肤上出现白色斑片,故名。又称“白瘢风”。由于风邪袭表,腠理不密,气血失和而发。多见于青壮年,亦见于儿童及老人。可发于任何部位,症见大小不等之乳白色斑块,与正常皮色分界明显,周围皮色较深,斑内白发变白,部份白斑中央有褐色斑疹或淡红色丘疹,无痒痛感,经过缓慢,常经久不退。

臁疮 更多...
  【臁疮】指生于小腿臁骨(胫骨)部位的溃疡。在外侧的叫“外臁疮”;在内侧的叫“内臁疮”。外臁疮由足三阳经湿热结聚而;内臁疮属三阴经蕴湿,兼血分虚热而成,局部常有破损或湿疹等病史。患处初起痒痛红肿,搔破则流水成脓,甚则腐烂,严重者也累及骨质,不久收口。《外科大成》认为外臁疮“易治”,内臁疮“难瘥”。今统称下肢..

臖核 更多...
  【臖核】咽喉部发生痈疡,如喉痹,喉痈,喉疳,喉疔等,或肢体皮肤破损并发感染时,下颔部,腋窝或腹股沟等部位出现的大小不同的硬结,按之作痛,是一些肿大的淋巴结。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