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Q介绍 | |
|
|
|
| 七仙散 更多... |
|
【方源】《仙拈集》卷一。【组成】白术、白芍(炒)各钱半,茯苓、泽泻、厚朴、黄连各一钱,干姜五分,乌梅肉二钱(丸用三钱)【用法】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为末,神曲糊丸,尤妙。【主治】一切泄泻。 |
| 七生丸 更多... |
|
七生丸--《普济方》卷一〇四【方源】《普济方》卷一〇四引《卫生家宝》。【组成】天南星、半夏、川乌、草乌(上并不去皮脐,生用)、地龙(不去土)川芎、白僵蚕、各一两【用法】上为细末,以养麦面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蛤粉为衣。每服七丸,淡茶汤送下,不拘时候。渐加至十丸、十五丸。【主治】风盛及头风,一切痰涎。七生丸--.. |
| 七生丹 更多... |
|
【方源】《魏氏家藏方》卷一。【组成】白附子、天南星、全蝎、半夏、僵蚕、干姜、川乌头各等分【用法】上并生用,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临卧生姜、薄荷汤下。【主治】风邪乘虚入脏,留蓄胞膜,因气所动,冲筑往来若块,妨进饮食,或游走经络,时发寒热,上攻头面,时作昏痛,下至足胫不仁,久为伏梁。 |
| 七生饮 更多... |
|
《理瀹》。为《回春》卷四“七生汤”之异名,见该条。 |
| 七白散 更多... |
|
【方源】《永类钤方》卷二。【组成】白蔹 白术 白牵牛 白附子白芷白芍药白僵蚕【用法】洗面。【主治】面黑干黯,面生疮。 |
| 七白膏 更多... |
|
《御药院方》卷十。为《医方类聚》卷八十引《千金月令》“七白挺子膏”之异名。见该条。 |
| 七圣丹 更多... |
|
【方源】《圣惠》卷八十五。【异名】延生丹(《圣惠》卷八十五)、七神丹(《卫生总微》卷五)、七圣散(《普济方》卷三七一)。【组成】朱砂一分(细研),牛黄一分(细研),麝香一钱(细研),蝎尾七枚(微炒),白僵蚕七枚(微炒),羌活一分,天南星半两(炮裂)【用法】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以薄荷汤送.. |
| 七圣饮 更多... |
|
【方源】《玉案》卷五。【组成】山栀仁、冬葵子、青皮各二钱,黄柏、猪苓、赤茯苓、大黄(酒蒸九次)各一钱五分【用法】加灯心三十段,水煎,食前服。【主治】疝气遇热即发,并痄腮肿退,忽患偏坠者。 |
| 七乌丸 更多... |
|
七乌丸--《永类钤方》卷七【方源】《永类钤方》卷七。【组成】川乌、草乌、乌梅、何首乌、杜乌药各二两,乌豆一升(炒),晚蚕沙一两,猪牙皂角一两(炙,去皮弦),蔓荆子(或加木鳖子)【用法】酒、醋浸一宿,焙干作末,酒糊为丸。【主治】杂病脚气。【备考】方中蔓荆子用量原缺.七乌丸--《普济方》卷一八五【方源】《普济方》.. |
| 七水凌 更多... |
|
【方源】《千金翼》卷十八。【组成】朴消五斤,芒消三斤(如雪者佳),滑石一斤半,玉泉石一斤,石膏一斤,卤碱五斤(如凌者),凝水石一斤(如雪者),冻凌水五升,霜水一升,雪水一升,露水五升半,寒泉水五升,雨水一升,东流水五升半【用法】前七味,各别捣粗筛,后七味,澄令清,铜器中纳上件七味散,极微火煎取七升,一宿澄.. |
| 七巧汤 更多... |
|
【方源】《良方合鐾》卷上。【组成】大枣三枚(去核),桂圆三枚(去壳核),甜杏仁七粒(去皮尖),荔核肉三枚,甜桔梗三斤,粳米四十九粒,淡姜渣三分【用法】水煎服。【主治】湿痰乘邪入胃既久,邪去而胃虚,气上生呃,致兀兀不已。 |
| 七世丸 更多... |
|
【方源】《仙拈集》卷一引《简便》。【组成】青矾、当归各四两,百草霜二两【用法】上为末,浸药酒,打糊为丸。每服五丸,滚水下。【主治】血症黄肿。 |
| 七叶散 更多... |
|
【方源】《惠直堂方》卷三。【组成】大叶浮萍、芙蓉叶、枣槐、桑柳桃各叶各等分【用法】入盐、蜜各少许,捣烂。敷患处。【主治】热毒。 |
| 七气丸 更多... |
|
七气丸--《医心方》卷十【方源】《医心方》卷十引《小品方》。【组成】大黄十分(炮),人参三分,椒二分(熬),半夏三分(炮),乌头五分(炮),桔梗三分,细辛三分,茱萸三分(熬),干姜三分,菖蒲三分,茯苓三分,芎劳三分,紫菀三分,甘草三分,石膏三分,柴胡三分,桃仁三分【用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
| 七气汤 更多... |
|
七气汤--《外台》卷十二【方源】《外台》卷十二引《深师方》。【组成】桔梗二两,人参三两,芍药三两,茱萸七合,黄芩二两,干地黄三两,枳实五枚(炙),桂心二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橘皮三两,半夏三两(洗)【用法】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主治】①《外台》引《深师方》:忧、劳、寒、热、愁、思.. |
|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2024236847号;粤公网安备4409810266068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