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共2页/ 转到第

消化内科介绍

  消化内科是研究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及胰腺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三级学科。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医学知识面广,操作复杂而精细。

胃病 更多...

慢性胃炎 更多...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炎症性病变,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最后导致胃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本病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而饮食不节、精神因素、胆汁反流等则是导致本病重要诱因。本病属中医“胃脘痛”“心下痞”“嘈杂”等范畴。
【诊断】
临床表现
1.上腹疼痛:多位于剑突下,可为隐痛、胀痛或钝痛,常因饮食不节、情志刺激等因素加重。
2.消化不良:见纳差、食后腹胀、嗳气,伴恶心、呕吐等。
3.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伴贫血、消瘦、舌炎及腹泻等。
4.触诊时剑突下有压痛,急性发作时压痛尤为明显。


胃癌 更多...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其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病人约占全部肿瘤的 1/3。胃癌的发生与常吃咸鱼、咸肉、咸菜、油炸或烟熏火烤的食物、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等有关。另外,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及遗传因素也有关系。发病多在中年以后,以45~65岁为高峰。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上腹不适及饱胀:平时无胃病史,在短期内反复出现上腹烧灼嘈及饱胀感,饭后尤为明显。
2.食欲减退:早期胃癌食欲减退往往是突然的,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腻和肉食。
3.恶心、嗳气、反酸及呕吐:胃癌病灶位于胃出口的幽门时,恶心最为明显。癌肿较大者可出现嗳气或呕吐。

4.上腹隐痛:早期疼痛无定处,无规律,表现为持续性隐痛。若病人原患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其疼痛规律可突然改变。
5.上腹包块:按摸胃部有质硬的包块,压痛明显。
6.全身症状:不明原因的疲倦、乏力、消瘦,或进行性贫血;不明原因的黑便。
(二)理化检测
1.纤维胃镜检查:对胃癌早期发现和诊断占有重要的位置。
2.胃粘膜活检:对早期胃癌散小胃癌和多发性胃癌能确诊。
3.X线检查:X线检查在胃癌乡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正确诊析在 65~96.7%之间,其中绝大多放属于晚期胃癌。
4.胃脱落细胞学检查:其阳性卒为88.4~96%,早期胃癌阳性率为72.7%,为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


便秘 更多...

慢性腹泻 更多...

急性胃炎 更多...

急性腐蚀性胃炎 更多...

胃肠道功能紊乱 更多...

食物中毒 更多...

腹痛 更多...

大肠癌 更多...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与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寄生虫(如血吸虫)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息肉及乳头状腺瘤)活动过少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以40~70岁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便血:便血是大肠癌常见的第一症状。据统计约有3/4的左半结肠癌和90%的直肠癌患者有便血。
2.排便习惯和粪质的改变:多数表现为排便次数的增多,粪便不成形或稀溏。直肠癌还有里急后重感。
3.腹部症状: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腹痛早期多为隐痛,以后逐渐加重。
4.全身症状: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乏力。
(二)理化检测
1.直肠指检:约70%的直肠癌可通过指检查获。
2.纤维结肠镜检查:此项检查可准确了解癌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及活动度,并能作活组织检查。活组织检查准确率可达95%以上。
3.X线检查:结肠钡灌肠是结肠癌检查的基本方法,应用气钡双重对比灌肠法疹断率很高。

消化性溃疡 更多...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有密切关系。因为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98%~99%),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本病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0%~1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男女之比约为3:1。本病一般属于中医“胃脘痛”“反酸”“嘈杂”等病范畴。
【诊断】
临床表现
1.疼痛:大多数病人有慢性长期、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上腹疼痛史。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钝痛胀痛、灼痛、饥饿样痛、刺痛等,程度一般较轻,可以忍受。胃溃疡的疼痛部位多在上腹正中或稍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则多在上腹部偏右。疼痛有其节律性,胃溃疡多在进食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发生疼痛,持续1~2小时逐渐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在进食后 2~4 小时发生疼痛,即空腹及夜间痛。
2.可伴有恶心、呕吐、反酸、流涎、嗳气、上腹胀满、食欲减少、体重减轻等症状。
3.触诊仅在上腹部有轻度压痛,胃溃疡的压痛常在中上腹或偏左处,十二指肠溃疡常在偏右处。

细菌性痢疾 更多...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中医称本病为“肠游” “滞下”。
  [诊断]
  (一)主要类型
  1.急性菌痢
  (1)轻型: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稍高,腹痛、腹泻均较轻,每日大便10次以内,稀粘便。常需实验室检查确诊。
  (2)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可达 39℃左右。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阵发性腹痛及腹泻、每天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显著。
  (3)重型:起病急骤,高热伴呕吐,大便频仍以至失禁,带血脓粘液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由于严重失水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4)中毒型: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 骤,在腹痛、腹泻尚 未 出 现时,即可有高热、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而浅表,反复惊厥,神志不清,皮肤发花、指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可导致哪吸和循环衰竭。本型又可分为①休克型;②脑水肿型;③混合型。
  2.慢性菌痢
  (1)慢性隐伏型:既往有菌瘌史,现无症状,仅大便培养阳性或7状结肠镜检有异常。
  (2)慢性迁延型: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时有腹胀或长期腹泻,大便经常或间歇带有粘液或脓血。大便培养阳性。
  (3)慢性急性发作:有急性菌痢史,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等而激起急性发作,但症状较急性期轻
  (二)理化检测
  1.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慢性病人可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细胞。培养检出致病菌。

急性胰腺炎 更多...

急性胰腺炎是由胰腺消化酶对胰腺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化学性炎症。其发生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等使胆汁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胰管,激活胰酶和卵磷脂而引起的炎症密切相关,酗酒暴饮暴食也可诱发本病。根据病理变化分为急性水肿型(间质型)及出血坏死型(重型)两类。在祖国医学中属“心痛”、“胃痛”等范畴。
【诊断】
临床表现
1、水肿型
(1)、腹痛,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往往呈束带状向腰背部及左肩部放射,阵发性加重。
(2)、频繁恶心、呕吐,吐后症状不减轻,呕吐物常有胆汁。
(3)、中等度发热,持续3~5天但无寒战。
(4)、触诊有上腹或左上腹压痛。
2、出血坏死型
(1)、上述症状均加重,并出现腹膜炎征象、高热、明显黄疸等。
(2)、有胰腺囊肿或胰腺脓肿时可触到腹块,有明显压痛。并发麻痹性肠梗阻,出现腹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严重者有休克、上消化道出血、多脏器衰竭等,死亡率高达50%~90%。


溃疡性结肠炎 更多...

溃疡性结肠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直、结肠的表浅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伴有肠外多器官损害的疾病。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自身免疫机制为根本,感染、神经因素为诱因,病变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首先是粘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继之充血、水肿、肥厚和脆性增加产生浅小溃疡,进而发展成大溃疡晚期由于结肠组织增生,肠壁变厚变窄、肠管变短。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属祖国医学中痢疾”“便血”、“脏毒”范畴。
【诊断】
临床表现
1、腹泻:为最主要症状,反复发作。轻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粪便性状可为稀便、稀糊状、纯粘液便不一,但粘液血便多见,亦有表现为脓血便。
2、腹痛:以胀痛绞痛为主,多局限于左下腹和左腰腹部,有痛则泻泻后痛减特点。
3、出血:轻者血混在便中,附于表面,重者鲜血下流,甚至休克。

4、厌食、上腹部胞胀、暖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直肠受累者有里急后重。
5、急性期重型可有发热、消瘦、水肿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关节症状、皮肤症状、眼部症状、肝炎的症状。
6、左下腹有固定压痛,伴肠鸣音亢进,有时可触及腊肠状或硬管状条索包块;如并发肠穿孔,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