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神经内科介绍

  神经内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主要收治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痴呆、代谢病和遗传倾向疾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
  主要检查手段包括头颈部MRI,CT,ECT,PETCT,脑电图,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肌电图,诱发电位及血流变学检查、基因诊断等。同时与心理科交叉进行神经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患的诊治。

癫痫 更多...

癫痫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的慢性发作性疾病,是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发作性脑功能失调。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和植物神经的不同障碍。自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痈证’和“癫证”的范畴。
【诊断】
临床表现
1.常在过劳、精神刺激、惊恐暴饮暴食、感染、过度换气或月经来潮等情况下诱发。
2.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短暂性和自限性。以反复发作性抽搐、意识障碍、感觉、精神或植物神经功能异常为主症,发作间期无任何不适,事后对发病经过全无记忆。

主要类型
1.大发作:发作前有头昏、精神错乱、上腹部不适、视听嗅觉障碍等先兆,然后进入强直阵挛期,突然意识丧失,发出尖叫而跌倒在地,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目上吊,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伴二便失禁,持续1~2分钟后,进入昏睡期,几分钟左右逐渐清醒。若频繁大发作、间隙期持续昏迷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2.小发作:以短暂性意识障碍
为特征,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3.局限性发作:可表现为局部运动性、感觉性和自主神经发作三种。
4.精神运动性发作: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精神错乱和自动症。


头痛 更多...

坐骨神经痛 更多...

坐骨神经痛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是周围神经的常见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按受损部位又可分为根性和干性两种。原发性即坐骨神经炎,继发性则因坐骨神经通路中遭受邻近组织病变影响所致。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痹证”范畴。
【诊断】
临床表现:
1.病史:原发性者常有受寒冷、潮湿的病史;继发性者可有腰椎扭伤史,或腰骶、骨盆关节及盆腔内疾患等。
2.症状:病侧下肢疼痛,由腰部、臀部开始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散,呈“针刺”“刀割”“触电”样持续疼痛,弯腰、咳嗽、喷嚏、大便时均可加重;病侧下肢微屈,或健侧卧位可减轻疼痛痛久者下肢无力,肌肉松软,伴小腿或足部麻木感。
3.体征:患者站立时常健侧着地用力,坐位时向健侧倾斜,患肢曲。直腿抬高时病侧下肢疼痛(<70°)。坐骨神经干走行处有压痛点。患腿肌张力降低,跟腱反射消失,或肌肉萎缩。病侧肌肤可有神经障碍、营养不良的其它表现。


神经衰弱 更多...

神经衰弱是神经官能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症。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是神经机能性疾病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癔病、强迫症和各种内脏神经官能症等。神经衰弱是由于长期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转化失调,若影响到皮层下部时则导致植物神经功能亦紊乱。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相当于中医学的“惊悸”“健忘”“失眠”等病证。
【诊断】
临床表现慢性发病、病情时轻时重,变化多端,归纳起来有五大症状:
1.失眠:人睡困难,或易醒,或多梦,起床后头重身乏精神差。
2.神疲:终日精神萎糜,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感疲劳乏力。
3.头痛:头部如裹,持续疼痛,可因睡眠或转移其注意力而减轻因工作或焦虑加重。

4.烦躁:情绪不稳,易激动或.躁易怒,缺乏耐心,或精神过度紧张不安。
5.多疑:由于出现各种症状,紫多愁善感,怀疑自己得了疑难重病到处求医。
虽然本病表现多样,但体检及理化检测却无阳性结果。


偏头痛 更多...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头颅血管舒缩异常加上某些生化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是常见而又顽固的疾病。患者一般为女性,起病于青春期前后,可历时多年。本病在中医学称为“偏头风”、“头角痛”等。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病史;多有家族史。
2.症状:典型型发作前有先兆如各种视幻觉、偏盲、闪光暗点、麻木、轻偏瘫等,历时10~20 分钟后消失,即开始一侧头痛,头痛剧烈呈搏动性、钻钻样,伴恶心呕吐,面部发红,眼鼻粘膜充血。每次发作数小时或数日不等,周期性反复发作和缓解。普通型则无明显先兆,余相似于典型型。
3.体征:发作时患侧面色苍白皮肤青紫水肿,多汗、流泪,心率加速或减慢。个别病人可伴眼肌麻痹。

重症肌无力 更多...
重症肌无力是以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病人有胸腺异常改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受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或抗胆碱酯酶药物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各年龄均可发病,以15~35岁最多见,女多于男。本病属于中医学“痿证”的范畴。
【诊断】
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多隐匿,以眼肌、咀嚼肌、吞咽肌或呼吸肌无力为主要症状,晨起较轻,下午或活动加重,休息后有程度不等的恢复。若患者突然发生呼吸肌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时,称为危象。
2.体征:受累肌群肌力减退,无感觉异常。肌疲劳试验阳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更多...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以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为特征。属于中医的“春温”、“风温”、“温疫”、“温毒”范畴。
  (诊断)
  (一)临床表现
  突然寒战、高热、头痛明显,呕吐多呈喷射性,伴嗜睡,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小儿则可抽风。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开始为玫瑰色斑丘疹后变为瘀点或瘀斑,迅速增多扩大,病人有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重危病人,面色苍白,口唇发青,四肢末端发凉,发绀。 血压下降或测不到。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有时出现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二)理化检测
  1.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细胞数每立方毫米数千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增高,糖量降低。
  3.细菌学检查:皮肤瘀点刺出液及脑脊液沉淀涂片,阳性率高达60~80%以上。

流行性乙型脑炎 更多...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由蚊子传播,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流行于夏秋季节。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中医学的“暑温”“暑风”“暑厥”范畴。
  [诊断]
  临床表现
  在流行季节(7~9月),遇有突然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烦躁等现象,并在2~3天内逐渐加重时,应首先考虑本病。重症患者可迅速4现民迷惊或呼吸衰竭等小儿常见凝视、惊跳。本病早期可无特殊阳性体征,2~3天后常见脑膜刺激征,幼儿表现为前囟膨隆、部分病人腹壁反射消失,巴彬斯基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高等体征。一般轻症,体温在 40℃以下,神志可始终清楚,或有显著嗜睡及短暂浅昏迷,于病程 5~7天后,体温下降,症状消失。少数重症者,体温常在40℃以上,并伴有昏迷,惊厥,呼吸衰竭等。9~11天后,体温下降,进人恢复期时,患者可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智能陪碍失语,时休瘫疡,雷颤吞咽困难,痴呆等症状(大多可在半年内恢复)。如持续半年以上,则称为后遗症,积极治疗后仍可好转。

面神经炎 更多...
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管及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此为多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而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为一侧性。本病属中医学的“中风”范畴,又称为“口眼喝斜”或“口僻”。
【诊断】
临床表现
1.症状:常急性起病,往往在晨起洗漱时发现口角漏水,或进食时食物存积于齿龈间,不能闭眼、皱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或面部轻度疼痛,面部有木僵感及出汗减少。
2.体征:病侧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泪液分泌减少,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病侧角膜反射消失,示齿、鼓腮、吹口哨均不能,乳突处常有压痛。

三叉神经痛 更多...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阵发性、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神经系统常见病。大多数为单侧面颊疼痛。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略多于男。本病中医学称为“偏头风”“面痛”等。
【诊断】
临床表现
1.症状: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撕裂样、通电样、切割样、针刺样剧痛,突发突止,持续数秒至1~2分钟,间歇期可长可短,常因咀嚼、刷牙、洗脸、说话等诱发
2.体征:面部及口腔卫生差,常有患侧臼齿多枚缺如,患侧面部可能粗糙,眉毛稀少。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可有轻度触觉减退。

多发性神经炎 更多...

多发性神经炎全称是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叫格林一巴.综合征(GBS),是由多种原因引的的、损害多数周围神经末梢、从而起肢体远端对称性的神经功能障性疾病。其病因可能与某些感染和自体免疫有关,好发于夏秋两季,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壮年较多见。本病以四肢麻木、软瘫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学“痿证”的范围。
【诊断】
临床表现:
1.病史:病前可有急性或慢性感染病史,或有药物史,或维生素B1,缺乏。
2.症状:起病可急可缓。通常始自下肢的肌力减退,并向躯干、上肢、颜面发展。同时,常有四肢远端对称性麻木、自发性酸痛等感觉异常。多数患者在起病 3~15 天内达最高峰,四肢呈现程度不等的弛缓性瘫痪和远端肌肉萎缩。严重者可有声嘶、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起病后10~25 天内病情稳定,并开始恢复。
3.体征:表现出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四肢末梢发凉、发红、发绀,少汗或多汗,皮肤变薄嫩或粗糙,指(趾)甲变厚变脆,失去光泽,或有白色横痕;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减退或消失,或感觉过敏;四肢肌张力下降,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


癔病 更多...
癔病又名 歇斯底里,是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或意识状态改变,而这些均无器质性基础。常为突然发病,好发于青年女性、文化水平较低者。病人每具易感素质,症状复杂多变,相当于中医学的“郁证”、“厥证”、“脏躁”“百合病”“梅核气”等病证。
【诊断】
临床表现
1.精神障碍:癔症性激情发作特点为情感色彩浓厚,夸张而做作易受暗示,大哭大笑,蹬足捶胸,装模作样,人多时尤易发作。有的表现为强直性昏厥、心因性痴呆、双重或多重人格等。
2.躯体障碍:可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瘫、截瘫、失音等运动障碍或突然失明、耳聋、咽喉梗塞或气上冲等感觉障碍,或呃逆、气喘、腹痛、尿频、厌食等内脏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障碍。

脑动脉硬化症 更多...

动脉硬化症指脑动脉 粥 样 硬化、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等动脉管壁变性所引起的非急性弥漫性脑组织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神经衰弱征候群、动脉硬化性痴呆、假性延髓麻痹等慢性脑病征群。本病易合并主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和周围动脉硬化。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分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虚损”等病证。
【诊断】
临床表现

1.症状:逐渐起病,自诉眩晕,头痛,耳鸣、脑鸣,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嗜睡或失眠多梦;多疑固执,肢体麻木,震颤,性情孤僻,反应迟顿,理解力或判断力差,严重时痴呆。
2.体征:眼底检查动脉变细,反光增强,重者可呈银丝状。有时可见黄色的胆固醇斑点,动静脉的比例增大,可有明显的交叉压迫现象。体检可发现其它器官和周围动脉硬化。


老年性痴呆 更多...

老年性痴呆是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为脑组织弥漫性萎缩和退行性改变。若其发病在老年前期出现,称为早老性痴呆;若系多种大小的脑梗塞灶所致的认识功能全面衰退,又称为脑血管性痴呆或多发性脑梗塞痴呆。中医学称本病为“痴呆”“呆病”或“癫证”“痫证”
【诊断】
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缓慢。早期为人格改变,变得主观任性,顽固迁执,自私狭隘,情绪不稳,不注意卫生。之后,记忆力、定向力、智力和领悟力障碍。

2.体征:外貌苍老,皮肤干燥多皱,色素沉着,发白齿落,肌肉萎缩。神经系统检查常无明显阳性体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 更多...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血液由于各种原因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常见病因为先天性脑底动脉瘤、脑血管畸脑底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恶性肿瘤等血管破裂。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居多。本病属中医学的“肝风”“暑厥”等病证。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病史:部分病人有偏头痛或周期性头痛史。常因用力排便、过度兴奋或情绪激动而诱发。
2.症状:起病急骤。常突然发生后枕及颈部剧烈疼痛,可向前额或眼部放射。多伴频繁的喷射性呕吐,颈腰疼痛及活动受限。轻者意识清楚或有短暂的意识障碍、重者昏迷、去大脑强直、脉搏呼吸变慢:乃至死亡。
3.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可有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单瘫或轻偏瘫,失语和感觉障碍。眼底检查,常见视网膜出血或视乳头水肿。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